固现村历史简述
文/耿兵海
固现村始建于明永乐二年(公元一四〇四年),从洪洞县迁移至此定居的魏氏三兄弟(即现今固现村魏氏居民东、中、西三营始祖)所建。
在明朝以前,今固现村辖区内曾有一村庄在此栖居生息,该村居民多为陈姓,故名陈家庄,村址在现址西南一公里处的弥勒河古河道北岸。
陈家庄村址地势比现在要高出许多。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固现村村民在此拉土平地或挖土打坯时,曾掘出大量的瓦当碎片,盆、罐陶器及碗、碟瓷器碎片等,并发掘出许多土灶遗址。另外,坐落在今固现村村址西南部的陈家坟,民国年间遗址尚存,同时,还在此附近一座高大土台(俗名“大疙瘩”)内发掘出一座汉代古墓。
陈家庄村临近河流,东、西两侧为盐碱地,水洼密布,似如沼泽,只有北面地势开阔,但距村址较近的地方多为沙地,沙层很浅。在村址东北一公里处(今固现村现址处)自东北而西南有一条高大土岗,土岗东边,地势平坦,土层肥厚,肥力较高(俗称“银子坑”)。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片被称为“银子坑”的大片土地,逐步得到开垦,成为陈家庄村居民的主要粮田。
进入唐朝以后,中国的佛教文化达到了鼎盛,修寺院、建名刹成为时尚。陈家庄村此时在“银子坑”西边的土岗上修建了一座大寺。该寺坐北朝南,最后边建有一座石佛殿,殿内供奉一尊汉白玉坐式石佛(该寺故名“石佛寺”),石佛殿两侧还分别建有禅房和僧舍。寺内东侧建有钟楼一座,内挂一口铁铸大钟,此钟口径1.5米以上,高2.5米以上,壁厚3厘米左右,口沿齿形,造型古朴典雅,声音醇厚宏亮,与现存于正定开元寺钟楼内的铜钟形状、规格等极为相似。此钟记载有建寺事略,并铸载着陈家庄村若干名为建造大寺进行捐款的陈姓人名。
因寺内僧侣生活所需,在寺外的西南角处挖有一口水井,并在水井北面约10米的地方安装着一盘石碾。
元朝末年,由于频繁的战乱和瘟疫流行,加上连年天灾,陈家庄村人口锐减,元气大伤。1399年发生的“靖难之变”在滹沱河两岸展开了“拉锯式”争战。此次战争,陈家庄村惨遭灭顶之灾,本就为数不多的居民有的死于战乱或瘟疫,有的背井离乡、外逃流散。陈家庄村从此烟消火灭,于世不存。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曾多次向河北移民。当时,因太行山以西的山西一带战争波及较小,加上数年风调雨顺,人口较稠密,又距河北较近,所以山西省往外移民最多,因此,官方在洪洞县广济寺设局住员,专司移民事宜。政府规定,凡被迁之民,均以县为单位集中到此,登记造册,发给“川资、凭照”,然后编队迁送。这些移民来到新地以后,除极少数人到旧有村庄与当地人杂居外,绝大多数独自设寨,另立新村,因而,有些新村则保留了移民原籍的地名。此时魏氏三兄弟奉诏迁徙,来到固现。
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中,魏氏数十本谱牒毁佚殆尽,魏氏移民原籍何处,何时迁来,现无实据可查考,但据魏氏有文化的族人口头传述,原谱牒中曾有“祖籍山西固县,永乐二年移往真定府无极县居住”的记载。
固现村是以石佛寺及石佛寺旁边的水井和石碾为依托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由于战乱和饥荒,人去僧离的石佛寺倍显萧条和荒凉。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通往石佛寺的四条道路,交汇于石佛寺外边的水井旁,四条道路犹如“十”字线,把水井周围分割成四个角(即1978年前的十字街),石佛寺及水井和石碾都坐落在交汇处的东北角内,魏氏三兄弟后来则分别在三个角内定居,繁衍生息。
固现村村名是一个时代的印迹,是活着的历史,建村之初,魏氏三兄弟在对外交往中,以原籍固县(今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下辖固县乡)地名自称之,久而久之,习而俗成村名“固现”(将县改为“现”字),并沿用至今。同时也是为了让子孙后代铭记家乡,不忘故土而命名村名。
数年后,他们在十字街的西北角上建了一座“三义庙”,庙内供奉刘、关、张结义三兄弟之泥像(修建此庙含有暗谕魏氏东、中、西三营族人要世代和睦之意,此庙建国初期遗址尚存)。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加,他们又将一盘石碾安放在“三义庙”前。在此后的五百多年中,固现村的村落布局一直受其影响,始终是以水井为中心向外辐射扩展,直到公元1978年建设新农村。
进入清朝后,中国的佛教文化再次达到鼎盛。此时的固现村甄、魏两姓居民在石佛寺内新建了一座高大的佛殿,该殿坐落于石佛殿前面约四米的地方。此殿仿造于正定隆兴寺大悲阁,面阔三间,庄重典雅,气势雄伟。殿内四壁上部雕塑十八罗汉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正堂泥塑佛像五尊(体内装有铜铃),雕塑手法简单,但艺术水平很高。寺内原存一尊铁铸大磬,磬上阳铸甄、魏两姓人名若干,增修扩建后的石佛寺,佛堂殿宇,禅舍斋房,钟鼓供器等皆具规模,故石佛寺远近闻名,香火极盛,众多的善男信女多来此烧香拜佛,虔诚祭祀,或祈求平安,或求子求财,或烧香还愿。
甄氏家族与魏氏家族一样都是固现村两大家族之一,甄氏居民迁居固现有先后之别、早晚之分,先来此定居的甄氏祖先,何时迁来,因何迁此,说法不一,现无定论。清朝中叶,原居于南流的一支甄姓居民迁到了固现,定居于村落西缘。十九世纪初,张姓居民由定州市南程村迁居固现。另外,固现村现今还有兰、周、刘、李、赵等五姓居民:兰姓居民实为两支,均由东汉村搬迁到此;周姓居民原籍小镇;刘姓居民亦为两支,一支祖籍小东郎,一支祖籍无极县东七汲村;赵姓居民原籍定州市赵家庄;李姓居民原为张姓,祖籍深泽县夹河村,因随其舅父生活而迁居固现,其舅父为李姓,祖籍深泽县东大陈村。这些为数较少的姓氏居民,迁居固现的时间均在百年左右,他们大部分是承原姓,居母籍,落居此地。另一部分则因某种缘故,投亲来此,入籍固现。据年长者忆述,在今固现村址南边,原有一处“牛家坟”,茔地内残留着十余座荒败的小坟丘,民国年间因水灾被淤刷为平地。据此推断,固现村历史上曾有一支牛姓居民,后因故迁走或绝户。现据查证,在固现村的近、现代历史上,还曾有曹、阎、焦、胡、王等五姓居民先后在此栖居生息,但他们均在二十世纪的前八十年内陆续灯熄火灭、门销户绝。
随着人口的逐渐增长,村落不断扩大,原通往石佛寺的四条道路演变成了四条主干大街。在村落的扩展格局方面,因受土地私有的制约和居住传统的影响,魏氏居民大都往东、南两面扩居,甄氏居民则向西、北方面拓展。1978年后,固现村居民住宅格局按新规划进行了彻底改建。
一座见证了六个朝代的兴衰,具有一千两百年左右历史的寺庙,于1938年10月被侵华日军烧毁。寺庙庙址建国后建为学校,七十年代学校外迁,今为村委会住地。那尊汉白玉石佛像当时被村民埋入地下,八十年代曾有部分村民进行过探找,但无果。据年长者回忆,可能被埋于今村委会办公楼地基下。那口大钟,抗日战争时期被八路军改铸为地雷及手榴弹,那尊铁磬于抗日战争时期被埋于该寺庙南边一地道口处。那眼见证了整个固现村的发展过程,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固现人的水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干枯,后被填平(井址在今村委会大门口附近)。水井北边经历500多年的石碾,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被部分魏姓居民移往东头,今已弃失,水井西边的石碾,七十年代末期被部分魏姓居民移往南头,今仍在使用。
原石佛寺旧址,现固现村委会办公室
上刻“位姓”的石碾
应该说,今天的固现与六百年前的陈家庄没有什么关系的,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讲,正是由于陈家庄的消亡,才孕育了固现村的诞生,所以,固现村又是陈家庄的继续和发展。只有将他们紧密的衔接起来,这块土地的历史才是完整的,才能沿着她那源远的长河,去追溯那悠久的历史。
参考《固现村志》撰于2025年3月
作者简介:
耿兵海,无极县农业局退休干部,现为无极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精彩评论 共 0 条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