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河北省无极县东关村老人石彦生,一生爱好书法、碑刻,他性格内向,人很聪明,品德高尚,怜贫济穷,年轻时,给单位书写牌匾,价格低、质量好,认真细致,一丝不苟,遇到条件差或款不够的用户,他从不难为人家,甚至主动降价,为此深得大家的称赞,群众威信极高。 步入老年,老伴多病不能自理,他上上下下寸步不离,照顾老伴无微不至,即便这样,他不忘公益事业,带着老伴去百里外的瑞林书院义务刻碑一年多,刻大小石碑300余块,分文不取,而后又给各单位、寺庙等免费刻碑200余块。
现在的石老已年过八旬,在有生之年,为发扬民族文化,进行传统教育,他把五经四书翻编成现代诗歌共计800多首,自己出资一万多元,印成大张和册子共计1000多份,免费发放给广大群众张贴观看。
石老的举动,得到了媒体的关注,百科报记者、河北电视台、央视等记者不断采访,并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和精神奖励,特别是北京章女士的赞助,对此,石彦生老人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石彦生老人举起红得发亮的指甲时,我们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位78岁老人的手,那种在年轻人中都少有的健康,一眼就可以看出。老人说,这是“刻碑”的功劳。
说起刻碑的事,老人的话多了起来。“我自小就喜欢书法,好写圣文,那会儿也不愿意出去玩儿,就愿意写字。临了很多名家的贴子。”说着,老人拿出他给学生写的字帖“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正是《朱子治家格言》中的话。一位现场的老书画评论家说:“这字可真有功夫。”“66岁那年,我专门到石家庄正定的一个书画院学习了手工裱画。我看书上说,有位七十岁的老人参加科考,考了个第二。我就想,我才66岁,有什么不能学的?”
“为嘛想起刻圣人的经典呢?我非常尊重这些圣贤的经典。都是救人的呀,我读《孝经》非常感动,忠孝是做人的根本。有人说,毛主席说的为人民服务,不就是圣贤典籍的核心所在吗?我们现在人呀,可别把毛主席的话学歪了,走歪了。孟子说,无父无君,类禽兽也。你吃得好,穿得暖,不缺钱,开着车,你没有圣人的教养,就不好,那还有嘛意思呀?人得尊重自己呀!”
在2010年农历3月,石彦生四处奔走学刻碑,到4月初8着手刻《金刚经》,已先后刻出了《道德经》、《大学》、《论语》、《中庸》、《心经》、《太上感应篇》和《朱子治家格言》、《弟子规》、《孝经》等536方;仅三百斤以上的大碑就超过120通了,累计22万言之多。石彦生老人刻的石碑已陆续落户瑞林书院,老人的心愿是要把古圣先贤的经典都刻在石碑上,建一座中华经典碑林,把老祖宗的文化流传后代。
石彦生老人家境贫寒,屋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为刻碑,他省钱吃剩面,连包方便面都舍不得买;很多人为照顾他生活,送来牛奶、露露什么的,他都拿到小卖部卖了,以省钱财买石材料……
石彦生老人励志:“这一辈子,把圣贤教育、把文化传承下去,把国宝留下来才是真的,这是最有意义的事;这件事做好了,才不枉活这一生!”
石彦生——传承国宝的老黄牛!
国学经典石碑落户瑞林书院
( 图为石彦生老人和义工们一起搬运石碑 )
3月6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无极老人石彦生率领无极县乡亲等15人将自己亲手所刻石碑赠送瑞林书院,并同书院的义工把石碑立于书院大楼外,为书院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午12点左右,瑞林书院迎来邻县的客人,碑刻国学经典的石彦生老先生和14位无极县的父老乡亲。石老先生乘坐的白色货车缓缓驶进书院内,车刚停稳,老先生便从副驾驶的位置上一跃而下,身手敏捷。一下车,老先生便迫不及待的跟乡亲们一起搬运石碑,书院的义工们也纷纷行动起来。大家齐心协力,小心翼翼的把一块块石碑立在书院大楼门前。
石碑前后两面均有雕刻,字迹隽美。并且,石碑不论是从选材、打磨、写字还是雕刻等各道工序均由77岁的老者独立完成。每一块碑凝聚着石老先生毕生的心血与真诚愿望,可谓是无价之宝。碑上内容均是中华经典的优秀篇章,如《弟子规》、《孝经》、《太上感应篇》、《心经》等。依据老人心愿,瑞林书院将规划建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碑林”。在不久的将来,老人亲手刻的每块石碑将伫立于碑林之中。
( 图为书院楼前的“国学经典石碑” )
一块块石碑如同一个个士兵坚守着中华传统文化,这股文化的春风即将吹遍祖国大地,中华民族优秀文明也将传承于千秋万代,石老先生的心愿一定会实现。